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文物鑒定:經驗和儀器之間的選擇
[2011/8/10]
古語云:亂世黃金,盛世古玩。如今,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間掀起了古玩收藏熱潮,引發了對文物鑒定的更多需求。
儀器直讀“宋代哥窯”是贗品
昨天,記者在揚州一家藝術品中心看到,老城區王漢林先生手捧梅子青大盤來進行儀器鑒定,看看花重金淘得的大盤是不是宋代哥窯的。
工作人員首先用酒精擦拭,然后密封放入儀器中。在計算機上輸入宋代哥窯后,接著就是抽真空,抽畢,計算機開始閱讀大盤。過了200秒,各種數據自動生成在計算機上。數據顯示:此件樣品為贗品,景德鎮宣德青花可信度57.35%,祭紅宣德可信度26.45%,元大都青花可信度11.49%,主要鋯超標,結論為器側釉成分與明晚期成分相符。那么這件大盤應為明晚期仿品。
科學儀器鑒定文物非新鮮事
就國際上來說,用科學儀器做文物鑒定并非新鮮事物。國內雖然起步較晚,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不少高科技的鑒定技術開始應用于文物年代的斷源斷代和真偽識別之中。譬如“電子自旋共振譜記年法”、“同位素記年法”、“穆斯堡爾譜記年法”等,利用碳14、熱釋光都可以對不同的文物進行年代測定。
使用科學儀器的依據何在呢?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吳博士說,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科學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古陶瓷實驗室主要做古陶瓷研究和鑒定,運用的是成分分析法。
儀器檢測文物就像做“DNA”
揚州古玩藝術品收藏人士張先生,曾將收藏的古代瓷器送到外地檢測,5件瓷器中有3件被肯定、兩件被否定。張先生談到,科學檢測的原理其實并不復雜,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的古代瓷器,其胎土、釉質的微量元素含量、所占比例等數據肯定是不一樣的,并且有自己的規律所在。通過科學的手段進行檢測、采集數據庫,技術人員就能建立一個對比途徑,從中驗出真假。“這就像做DNA親子鑒定一樣”。
“眼力”鑒別是收藏的傳統
可是,科技手段檢驗出來的結果,卻不見得令廣大收藏人士都認可。
“藏家通過自己的經驗、學識來辨別真偽,是古玩收藏的傳統之一。”一位資深藏家談到,收藏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都要求藏家先從學習、了解歷史知識開始,通過平時多接觸、多觀察古玩藝術品,逐漸提高鑒賞水平。也就是說,行家的經驗其實就是一個數據庫,他們能結合歷史、人文、典故等因素對古玩藝術品作出綜合評判。科技手段的檢測儀器,一是難以對所有古代瓷器都一一采樣,二是數據不全就難以成為評判是非的標準。
有專家認為,光是憑借科學檢測手段來進行古瓷器鑒定,只參照數據的相似性而忽視了器物本身是否符合同時代器物的審美、藝術性等特征,是過于片面的。
儀器直讀“宋代哥窯”是贗品
昨天,記者在揚州一家藝術品中心看到,老城區王漢林先生手捧梅子青大盤來進行儀器鑒定,看看花重金淘得的大盤是不是宋代哥窯的。
工作人員首先用酒精擦拭,然后密封放入儀器中。在計算機上輸入宋代哥窯后,接著就是抽真空,抽畢,計算機開始閱讀大盤。過了200秒,各種數據自動生成在計算機上。數據顯示:此件樣品為贗品,景德鎮宣德青花可信度57.35%,祭紅宣德可信度26.45%,元大都青花可信度11.49%,主要鋯超標,結論為器側釉成分與明晚期成分相符。那么這件大盤應為明晚期仿品。
科學儀器鑒定文物非新鮮事
就國際上來說,用科學儀器做文物鑒定并非新鮮事物。國內雖然起步較晚,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不少高科技的鑒定技術開始應用于文物年代的斷源斷代和真偽識別之中。譬如“電子自旋共振譜記年法”、“同位素記年法”、“穆斯堡爾譜記年法”等,利用碳14、熱釋光都可以對不同的文物進行年代測定。
使用科學儀器的依據何在呢?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吳博士說,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科學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古陶瓷實驗室主要做古陶瓷研究和鑒定,運用的是成分分析法。
儀器檢測文物就像做“DNA”
揚州古玩藝術品收藏人士張先生,曾將收藏的古代瓷器送到外地檢測,5件瓷器中有3件被肯定、兩件被否定。張先生談到,科學檢測的原理其實并不復雜,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的古代瓷器,其胎土、釉質的微量元素含量、所占比例等數據肯定是不一樣的,并且有自己的規律所在。通過科學的手段進行檢測、采集數據庫,技術人員就能建立一個對比途徑,從中驗出真假。“這就像做DNA親子鑒定一樣”。
“眼力”鑒別是收藏的傳統
可是,科技手段檢驗出來的結果,卻不見得令廣大收藏人士都認可。
“藏家通過自己的經驗、學識來辨別真偽,是古玩收藏的傳統之一。”一位資深藏家談到,收藏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都要求藏家先從學習、了解歷史知識開始,通過平時多接觸、多觀察古玩藝術品,逐漸提高鑒賞水平。也就是說,行家的經驗其實就是一個數據庫,他們能結合歷史、人文、典故等因素對古玩藝術品作出綜合評判。科技手段的檢測儀器,一是難以對所有古代瓷器都一一采樣,二是數據不全就難以成為評判是非的標準。
有專家認為,光是憑借科學檢測手段來進行古瓷器鑒定,只參照數據的相似性而忽視了器物本身是否符合同時代器物的審美、藝術性等特征,是過于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