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青草无码自慰直播专区,丰满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AV无码一区二区,日本高清视频网站WWW

上海檢驗檢測條例草案公示 檢測機構將戴"緊箍咒"

[2016/9/21]

    全國首部針對檢驗檢測行業的地方立法最快有望在今年出臺,該條例一旦施行,發展迅猛卻已有不少“惡習”的檢驗檢測行業就將被念上“緊箍咒”。

  上海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對《上海市檢驗檢測條例(草案)》進行了審議。為進一步發揚立法民主,現將法規草案及相關說明在解放日報、上海法治報、東方網、新民網、上海人大網、“上海人大”微信公眾號上全文公布,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以便進一步研究修改,再提請以后的常委會會議審議。現將有關事項告知如下:

  一、公開征求意見的時間

  2016920日至105日。

  二、反映意見的方式

  ()來信地址:上海市人民大道200號,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立法二處;郵政編碼:200003()電子郵件:fgw@spcsc.sh.cn()傳真:63586583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

2016920

上海市檢驗檢測條例

(草案)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了規范檢驗檢測活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檢驗檢測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市行政區域內面向社會接受委托從事檢驗檢測以及相關的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

  從事軍工產品的檢驗檢測活動,不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定義)

  本條例所稱檢驗檢測,是指依據相關標準、技術規范或者約定的方法,利用儀器設備、環境設施等技術條件和專業技能,確定被檢對象的特性,并出具數據、結果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檢驗檢測機構,包括依法取得檢驗檢測資質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及其他依法成立、面向社會接受委托從事檢驗檢測活動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第四條(基本原則)

  從事檢驗檢測活動,應當遵循守法誠信、客觀獨立、科學準確、公平公正的原則。

  第五條(政府職責)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把檢驗檢測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檢驗檢測工作協調機制,督促各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解決檢驗檢測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第六條(部門職責)

  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區承擔質量技術監督職能的部門(以下統稱質量技監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檢驗檢測活動監督管理綜合工作,指導、協調其他有關部門履行檢驗檢測活動監督管理職責,組織實施本條例。

  質量技監、司法行政、公安、建設、農業、環保、規劃國土資源、衛生計生、水務、交通、民防、安全生產監管、食品藥品監管和氣象、出入境檢驗檢疫等依法對檢驗檢測機構負有資質許可、行政處罰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下統稱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檢驗檢測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

  國家和本市對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督管理部門未作明確規定的,由質量技監部門負責監督管理。

  第七條(規劃與促進)

  市質量技監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綜合協調、資源共享的原則,規劃檢驗檢測產業發展,明確產業發展目標和促進保障措施,推進檢驗檢測市場快速健康發展。

  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綜合使用各類專項資金,支持檢驗檢測產業的發展,鼓勵檢驗檢測機構申請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

  第八條(鼓勵創新)

  鼓勵檢驗檢測機構開展技術研發,創新管理服務模式,參與標準制定。支持檢驗檢測機構申請國內外實驗室認可等能力認定,使其檢驗檢測能力符合國際準則和通用要求,實現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國際互認。

  鼓勵檢驗檢測機構申請儀器設備和檢驗檢測方法等專利,加大對檢驗檢測機構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打擊侵犯檢驗檢測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

  第九條(行業協會)

  檢驗檢測相關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制定行業服務規范和相關標準,開展業務培訓,協調解決會員糾紛,規范和引導行業有序發展。第二章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

  第十條(機構能力要求)

  檢驗檢測機構應當具備與其從事檢驗檢測活動相適應的人員、儀器設備和環境設施,并建立相應的質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制度。

  法律、行政法規對從事檢驗檢測活動有資質要求的,檢驗檢測機構應當依法取得相應資質。

  第十一條(機構能力保持)

  檢驗檢測機構應當采取必要措施,持續具備與其開展檢驗檢測活動相適應的能力。

  鼓勵檢驗檢測機構參加政府部門、國際組織、專業技術評價機構、行業協會等開展的能力驗證和比對。取得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參加資質許可部門開展的能力驗證和比對。

  第十二條(信息公示義務)

  檢驗檢測機構應當在經營場所、官方網站、網絡交易平臺經營活動主頁面的醒目位置,公示其取得的資質證書、認可證書。公示信息應當真實、完整,內容發生變化的,應當及時更新。

  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應當查驗入駐平臺檢驗檢測機構的資質證書、認可證書,并督促檢驗檢測機構在網絡交易平臺經營活動主頁面公示相關信息。發現檢驗檢測機構存在虛假描述、超出能力范圍從事檢驗檢測活動或者其他違法行為的,應當立即向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第十三條(重大信息報告義務)

  檢驗檢測機構在從事檢驗檢測活動中發現被檢對象不符合法定要求或者強制性標準,可能存在嚴重危害環境或者公共安全情形的,應當立即向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和行業管理的需要,對嚴重危害環境或者公共安全的情形制定信息報告目錄,并對外公告。

  第十四條(責任保險)

  鼓勵檢驗檢測機構投保機構責任保險和人員職業責任保險,提高檢驗檢測機構的賠付能力和風險抵御水平。

  第十五條(人員管理)

  檢驗檢測機構在聘用檢驗檢測人員之前,應當通過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等途徑查詢其信用記錄,不得聘用法律、法規禁止從事檢驗檢測活動的人員。

  法律、行政法規對檢驗檢測人員有執業資格要求的,檢驗檢測機構應當聘用具備相應資格的人員。

  檢驗檢測機構應當建立必要的檢驗檢測人員培訓和考核制度,確保檢驗檢測人員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能力。

  第十六條(獨立性和真實性要求)

  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應當獨立開展檢驗檢測活動,不受任何可能干擾其技術判斷因素的影響。

  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應當恪守職業道德,誠信自律,確保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真實、準確。

  第十七條(保密義務)

  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對其在檢驗檢測活動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技術秘密和個人隱私負有保密義務。

  第十八條(禁止性規定)

  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不得從事下列行為:

  ()偽造、變造檢驗檢測數據、結果,或者以其他方式出具虛假檢驗檢測數據、結果;

  ()偽造、變造檢驗檢測機構印章或者檢驗檢測人員簽字;

  ()推銷、監制被檢對象或者其他與檢驗檢測活動有利益關聯的產品、服務;

  ()其他影響檢驗檢測公正性的活動。第三章檢驗檢測行為

  第十九條(檢驗檢測服務合同)

  檢驗檢測機構接受委托開展檢驗檢測活動,應當與委托人簽訂檢驗檢測服務合同,約定檢驗檢測項目、依據、樣品獲取及處置方式、報告形式等內容。

  第二十條(普遍服務義務)

  檢驗檢測機構屬于事業單位法人且面向社會接受委托的,應當向社會公告其資質范圍內能夠提供的檢驗檢測項目。在公告的項目范圍內,除下列情形外,不得拒絕提供檢驗檢測服務:

  ()被檢對象不符合樣品標準或者技術規范的;

  ()對所承擔的政府委托業務公正性產生影響的;

  ()因設備故障等原因暫時停止對外服務的;

  ()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條(政府購買檢驗檢測服務)

  本市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團體組織等因履行職責或者提供公共服務的需要,使用財政性資金委托他人進行檢驗檢測的,應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

  第二十二條(樣品獲取與處置)

  檢驗檢測機構通過采樣、抽樣等方式獲取樣品的,應當與委托人約定采樣、抽樣的具體要求。檢驗檢測機構通過委托人送樣獲取樣品的,委托人應當如實告知樣品的來源、識別信息和基本狀態;委托人未如實告知的,檢驗檢測機構可以拒絕提供檢驗檢測服務。

  檢驗檢測機構和委托人應當對樣品的來源、識別信息和基本狀態進行確認并做好記錄,確保樣品的可追溯性。

  檢驗檢測機構應當按照相關標準、技術規范或者約定的要求對樣品進行保管和處置。

  第二十三條(出具檢驗檢測報告)

  檢驗檢測機構應當按照相關標準、技術規范或者約定的方法進行檢驗檢測,并出具檢驗檢測報告。檢驗檢測報告應當注明樣品獲取方式、檢驗檢測依據,以及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等信息。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指使、利誘、脅迫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出具虛假檢驗檢測報告。

  第二十四條(檢驗檢測報告的使用)

  任何單位和個人向社會公布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應當保證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真實、完整,不得偽造、變造檢驗檢測數據、結果,不得作誤導性的解釋和說明。

  第二十五條(記錄保存)

  檢驗檢測機構應當對檢驗檢測活動的原始記錄和檢驗檢測報告建立檔案,并至少保存6年。法律、法規有專門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委托人對檢驗檢測數據、結果有異議的,檢驗檢測機構應當進行解釋說明;委托人有需要的,檢驗檢測機構應當向委托人提供相關原始記錄和其他證明材料。法律、法規有專門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四章監督管理

  第二十六條(聯合現場評審)

  市質量技監部門應當會同其他資質許可部門建立聯合現場評審制度,組建聯合評審專家組,對檢驗檢測機構同時申請多項資質及相關資質的復審,實施聯合現場評審。

  聯合現場評審的具體實施辦法,由市質量技監部門會同其他資質許可等部門制定并發布。

  第二十七條(采信計量認證)

  檢驗檢測機構申請以計量認證為前置條件的資質的,資質許可部門應當依法采信計量認證結果,對相同內容不再重復考核。

  前款所稱計量認證,是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對檢驗檢測機構的基本條件和技術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實施的資質許可。

  第二十八條(簡化評審程序)

  除直接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直接關系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的資質許可事項外,信用記錄良好、無違法違規行為的檢驗檢測機構申請資質變更或者延續的,資質許可部門可以依法簡化現場評審或者采用書面評審等方式。

  第二十九條(公布機構名錄)

  市質量技監部門應當會同其他資質許可部門聯合公布取得資質的檢驗檢測機構名錄及其項目范圍,供社會公眾查詢。對屬于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的事業單位法人且面向社會接受委托的檢驗檢測機構,應當予以標注。

  第三十條(聯合監管)

  市質量技監部門應當會同其他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建立聯合監管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組建行業監管專家庫,編制檢驗檢測機構的專項監督檢查計劃。

  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法定職責和監督檢查計劃,對檢驗檢測機構開展監督檢查,組織能力驗證和比對,依法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第三十一條(分類監管)

  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分類監管制度,根據檢驗檢測行業風險程度、能力認定結果、日常監管記錄、舉報投訴等情況對檢驗檢測機構進行分類,并根據分類結果對檢驗檢測機構實施不同頻次、方式的監督檢查。

  第三十二條(行政許可的撤銷)

  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在日常監督檢查中,發現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不符合資質許可或者執業資格條件的,應當責令其限期整改;對逾期未整改或者經整改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可以依法撤銷其行政許可。

  第三十三條(行政檢查和行政強制措施)

  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在監督檢查過程中,可以行使下列職權:

  ()進入檢驗檢測經營活動場所進行現場檢查;

  ()向檢驗檢測機構、委托人等有關單位及人員詢問、調查有關情況;

  ()查閱、復制有關的檢驗檢測活動檔案、合同、發票、賬簿及其他相關資料;

  ()根據已經取得的違法嫌疑證據或者投訴舉報線索,對涉嫌出具虛假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檢驗檢測機構相關辦公場所、儀器設備實施查封、扣押。

  第三十四條(信用管理和聯動懲戒)

  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將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的行政處罰信息予以公開,并將其受到的行政處罰等信息納入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對于信用狀況不良的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在日常監管中將其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增加檢查頻次,加強現場核查。

  市、區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政府購買服務、授予榮譽或者提供政策扶持時,應當查詢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臺,對信用狀況不良的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依法予以限制。

  第三十五條(行業發展報告)

  市質量技監部門應當會同其他有關部門開展檢驗檢測行業統計分析,并每年向社會發布本市檢驗檢測行業發展報告,報告內容包括:

  ()檢驗檢測機構的數量、分布、種類;

  ()檢驗檢測行業年度業務開展情況;

  ()檢驗檢測行業存在的問題、原因及相應對策;

  ()其他需要發布的情況。

  檢驗檢測機構應當依法向市質量技監部門報送相關統計信息。

  第三十六條(能力認定機構責任)

  能力認定機構應當對取得其認定的檢驗檢測機構進行跟蹤監督,驗證其是否持續符合認定條件。檢驗檢測機構不再符合認定條件的,能力認定機構應當撤銷其能力證明文件,并予以公布。

  第三十七條(行業自律)

  檢驗檢測相關行業協會可以制定行業規范和自律規則,對違規的會員采取警告、通告批評、開除會員資格等懲戒措施。發現檢驗檢測機構存在違法活動的,應當及時向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第三十八條(投訴與舉報)

  單位和個人發現檢驗檢測機構有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的,有權向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投訴、舉報。

  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接到投訴、舉報,屬于本部門職責的,應當依法及時處理;不屬于本部門職責,但能夠確定有權處理部門的,應當在五個工作日內移交有權處理的部門,并告知投訴、舉報人。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指引條款)

  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行政法規有處罰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處理。

  第四十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法律責任)

  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在檢驗檢測監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處分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等法律、法規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對未履行信息公示和信息查驗義務的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檢驗檢測機構未在經營場所、官方網站、網絡交易平臺經營活動主頁面的醒目位置公示相關信息的,由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未履行信息查驗義務,或者未按照規定向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報告的,由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并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對未履行重大信息報告義務的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檢驗檢測機構在從事檢驗檢測活動中發現被檢對象不符合法定要求或者強制性標準,可能存在嚴重危害環境或者公共安全情形時,未立即向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報告的,由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沒收其所收取的檢驗檢測費用,并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三條(對出具虛假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檢驗檢測機構偽造、變造檢驗檢測數據、結果,或者以其他方式出具虛假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由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其所收取的檢驗檢測費用,并處檢驗檢測費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檢驗檢測費用不足一萬元的,并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因出具虛假檢驗檢測數據、結果而受到處罰的檢驗檢測機構,三年內不得承接政府檢驗檢測項目。

  對出具虛假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檢驗檢測人員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三年內不得從事檢驗檢測活動或者投資設立檢驗檢測機構;造成重大社會影響或者安全事故的,十年內不得從事檢驗檢測活動或者投資設立檢驗檢測機構。

  第四十四條(對偽造、變造檢驗檢測機構印章或者檢驗檢測人員簽字的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二項規定,檢驗檢測機構偽造、變造檢驗檢測機構印章或者檢驗檢測人員簽字的,由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沒收其所收取的檢驗檢測費用,并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對實施偽造、變造行為的檢驗檢測人員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五條(對違反普遍服務義務的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屬于事業單位法人且面向社會接受委托的檢驗檢測機構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檢驗檢測服務的,由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六條(對檢驗檢測機構其他違法行為的處罰)

  檢驗檢測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并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聘用法律、法規禁止從事檢驗檢測活動的人員的;

  ()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出具的檢驗檢測數據、結果失實的;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未按照相關標準、技術規范或者約定的方法進行檢驗檢測,或者出具的檢驗檢測報告不符合要求的;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未按照規定保存原始記錄和檢驗檢測報告的。第六章附則

  第四十七條(參照適用)

  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設立的實驗室、研發中心等內部機構,面向社會接受委托從事檢驗檢測活動,參照適用本條例。

  第四十八條(實施日期)

  本條例自 日起施行。

關于《上海市檢驗檢測條例(草案)》征求意見有關事項的說明

  一、關于起草背景

  檢驗檢測涉及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為社會經濟活動提供客觀評價的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被稱為“傳遞信任的行業”。及時通過制訂地方性法規規范檢驗檢測行業,對加快本市經濟轉型升級、建設科技創新中心,保障質量安全和服務民生,具有重要意義。

  二、關于主要內容

  《上海市檢驗檢測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共設648條,分為總則、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檢驗檢測行為、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和附則。主要內容包括:

  ()明確監管體制

  《條例(草案)》保留了現行條線監管的基本體制,同時注重發揮質量技監部門的指導、協調作用,并明確國家和本市對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督管理部門未作明確規定的,由質量技監部門負責監督管理(第六條)

  ()明確檢驗檢測機構的主體責任

  《條例(草案)》規定了檢驗檢測機構的從業基本要求和相關制度,包括信息公示義務、重大信息報告制度、加強從業人員管理、劃定行業底線等(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

  ()完善檢驗檢測行為規范

  《條例(草案)》針對檢驗檢測行為的主要環節,分別作出了相應的規范,包括設定普遍服務義務、規范樣品獲取與處置、規范出具報告和報告的使用、創設追溯查證機制等(第二十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

  ()簡化市場準入程序

  《條例(草案)》對現行審批方式從制度層面予以創新和優化,建立了聯合現場評審制度、采信計量認證制度,并簡化評審程序(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從重事前資質審批轉變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建立了聯合監管和分類監管機制,完善了市場退出機制,明確了行政監管措施,推行信用管理(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

  ()促進產業發展

  為加快發展檢驗檢測產業,要求有關部門對檢驗檢測產業發展進行規劃,鼓勵檢驗檢測機構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開放政府檢測業務等(第七條、第八條、第十一條、第二十一條)

  ()加強社會共治

  通過行業協會、能力認定機構、保險機構等社會第三方力量加強對檢驗檢測行業的管理,努力實現社會共治(第九條、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六條、第十四條)

  ()加大處罰力度

  為了提高違法成本、維護條例的權威性,《條例(草案)》在法律責任一章設定了相應罰則。(第三十九條、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第四十四條、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

  三、關于征求意見的重點

  社會各界可以重點對以下問題提出意見、建議:

  1、如何更好地設定檢驗檢測機構的信息公示義務及網絡交易平臺的查驗義務?

  2、對出具虛假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檢驗檢測人員設定一定期限的職業禁止是否適當?

  3、如何更好地促進檢驗檢測產業發展?

  4、對《條例(草案)》的其他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