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青草无码自慰直播专区,丰满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AV无码一区二区,日本高清视频网站WWW

科研經費去哪兒 儀器采購成黑洞

[2014/11/15]

  根據公開媒體報道整理發現,在近年曝光的眾多科研腐敗案件中,由高校科研經費管理使用混亂所致的腐敗問題,占了較大比例。在科研項目立項、經費使用管理、項目審查監管等鏈條環節,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規范和制度約束,出現了許多科研經費腐敗的案例。

  高校科研經費的使用問題一直引發社會各界熱議。南方周末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編寫的《2013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整理和統計,告訴你2013年高校科研經費到底花去哪里了?

  2013年全國科研經費哪兒去了?

  29所高校科研經費共527.53億元

  2013 年高校科研經費超過10億元共有29所高校,其中,清華大學以39.31億元的科研經費排名第一,浙江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緊跟其后,分別是36.07億元和31.09億元。科研經費超過30億元的共有3所大學,20-30億元的共有6所大學,10-20億元的共有20所大學。

  29 所高校平均每個科研課題經費超四十萬29所高校平均每個科研課題經費超四十萬在2013年科研經費超10億元的29所高校中,科研經費總額達527.53 億元,科研課題總數11.44萬個,平均每個科研課題投入科研經費46.9萬元。其中,北京理工大學排名第一,科研經費17.9億元,科研課題總數 1803個,平均每個科研課題投入99.3萬元科研經費,西北工大84.2萬元和北京大學80.2萬元分別排名第二第三。

  29 所高校每個科研課題投入人員僅1.44人29所高校每個科研課題投入人員僅1.44人在2013年科研經費超10億元的29所高校中,科研課題總數 11.44萬個,教學和科研人員數達16.47萬人,平均每個科研課題投入科研人員1.44人。其中,北京大學投入人員最多,科研課題總數3458個,科研人員12815人,平均3.7個科研人員負責1個科研課題,中南大學排名第二(3.4人/課題),吉林大學第三(3.1人/課題)。

  科研經費排名前十的高校科研成果有多少?科研經費排名前十的高校科研成果有多少?在2013年科研經費排名前十的高校中,清華大學的科研經費達39.31億元,當年擁有的科研成果包括專著56部,學術論文10443篇,技術轉讓獲得的實際收入554.8百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科研經費達 22.19億元,排名高校科研經費第五,其科研成果卻是前十所高校中最少的,專著僅1部,學術論文4034篇,技術轉讓獲得的實際收入僅有10萬元。

  “有制度無執行恰似紙上談兵”儀器采購成大黑洞

  高校唯項目論讓監管層層失守,由此產生一條腐敗生態鏈

  北京市一所二本院校的張志剛教授(化名)曾負責一家部級單位的課題項目“外宣資料翻譯研究”,這一課題為縱向科研項目,但在高校,相較而言,橫向課題提取勞務費更加便利,張志剛隱瞞了這家部級單位的證明,先以橫向課題向學校科技處申請立項。

  不久,學校出臺規定,對于縱向課題獎勵補貼力度加大,優勢超過橫向課題,張志剛隨后又找到學校改以縱向課題立項。然而在提取經費時,他卻找來一份有20余人的在校學生名單,依舊按照橫向課題管理規定,以在校學生名義先后8次虛報冒領勞務費共計8萬余元。

  在接到舉報調查后,檢察院以其涉嫌貪污罪立案偵查。

  辦案檢察官鐘鳴說,這起任由教授“翻云覆雨”的案例暴露出一個高校里的共性問題:有關部門從鼓勵科研人員爭取科研項目的目的出發,片面認為監管過嚴不利于發揮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科研工作開展,從而不愿意認真監督。

  在處理了一系列高校科研經費腐敗案件后,鐘鳴和同事們有一種共同的感受:表面看來,大學的財務制度體系比較規范、健全,但在執行過程中,尤其是監督落實環節流于形式,難以起到有效的監督作用。

  如在趙靜案中,其偽造的印章與真實印章區別很明顯,一眼便能看出差別,但在長達9年的時間,從學院到學校,涉及學院行政、科研處、財務處、審計處等多個監管部門,無一發現問題,直到有人向檢察機關舉報。

  與此同時,科研經費管理部門,往往只關注審批下撥和課題驗收,對于經費的使用環節完全沒有監管,辦案人員找上門才會警覺;一些案件中還出現,課題早已結題,教授已經出國甚至去世了,課題賬戶上還有余額的稀奇事。

  “吃經費”由此成為新的腐敗,而且帶來連鎖反應――圍繞科研經費甚至形成了一條隱秘的腐敗生態鏈,在這一鏈條上,有教授、有財務會計、有科研儀器采購人員……

  海淀區檢察院檢察官在調查趙靜案時,就意外牽出更多隱秘犯罪。

  趙靜所在學院,兩名實驗室工作人員利用管理儀器開發經費的職務之便,借學院組織到外地高校考察之機,個人前往周邊省份旅游,回京以外出考察、對外交流名義公款報銷個人旅游費用共計5萬余元,最終以貪污罪被判。

  在這起案件中,學校規定,經費報銷需要部門負責人、學院主管財務的院領導逐一審核并在報銷單據上簽章才能報銷,兩名實驗室工作人員多次在報銷單據上偷蓋實驗室一位負責人的印章,輕松繞過本部門審核,隨后這個不符合程序的“公差”一步步繞過多重監管。

  儀器設備采購也是一大黑洞。

  在一所師范院校,一名實驗設備采購員在為本單位采購聚焦顯微鏡、分析儀等儀器過程中,收受儀器設備廠商給予的好處費近萬美元。檢方在辦案中發現,合同書中的內容被隨意“篡改”,“設備培訓費”打進了采購員個人賬戶而無人監管。最終該采購員以受賄罪被判刑6年。“再好的制度歸根結底只有落實到位并嚴格執行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就只能是‘紙上談兵’。”張小兵在給這所著名學校的檢察建議書中如是建議。

  中國即將實行科技經費重大改

  中國政府正準備對發放科技經費的方式作出重大調整。根據人民日報在10月21日的報導,中國科技部(MOST)有可能會將大部分研究經費的控制權移交給尚未得到確認的“獨立機構”。

  據報道,這項改革將在3-5年的時間內施行,目前尚未披露與此相關的更多細節。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科學專家曹聰說:“如果中國科技部放棄對研究經費的控制權,這可是件大事。”

  據曹聰和大連理工大學的孫玉濤估計,2013年中國科技部的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funding)達220億人民幣(36億美元),主要是通過它的863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和973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發放。

  廣泛的腐敗和不恰當的激勵機制被廣泛認為削弱了中國研發企業的活力。中國科學院正在著手改革自身的機構,目的是鼓勵創新以及減少冗余的研究項目。相似的想法似乎也推動了采用新的方法來管理科技部掌控的科研經費。

  根據中國媒體新華社所說:“中國將對國家研究基金管理進行改革,將權力移交給獨立機構來遏制學術腐敗及促進創新。”人民日報表示:“政府將不再直接管理研究計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國務院已批準了這一計劃的大致綱要。”

  財政部教科文司司長趙路告訴新華社,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有可能會作為R&D經費新管理機構的一個典范。NSFC因具有較高的透明度,并對項目負責人發起的科研計劃采用同行評議的方式來決定經費而享有聲譽。

  在與中國廣播電臺的一次采訪中,科技部部長萬鋼對這一即將實行的改革表示了歡迎態度,他說“其目的是為了除去對科技創新的束縛。”曹聰說:“我們仍然不知道誰將對此負責——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我猜測,有可能是一個新的機構。”

  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指在科學技術領域,為增加知識總量(包括人類文化和社會知識的總量),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的活動,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三類活動。可譯為“研究與開發”、“研究與發展”或“研究與試驗性發展”。R&D資源指的是從事科研與試驗發展活動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R&D經費支出及其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和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反映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的重要內容。

  10月22日,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2013 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公報》,《公報》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共投入R&D經費11846.6億元,比上年增加1548.2億元,增長 15%;R&D經費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達2.08%,比上年的1.98%提高了0.1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科技實力不斷增強,與美日等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