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綜述:細胞外泌體顆粒表征測量技術新進展
[2014/7/17]
外泌體最早發現于體外培養的綿羊紅細胞上清液中,是細胞主動分泌的大小較為均一,直徑為40~100納米,密度1.10~1.18 g/ml的囊泡樣小體。
細胞外泌體攜帶多種蛋白質、mRNA、miRNA,參與細胞通訊、細胞遷移、血管新生和腫瘤細胞生長等過程并且有可能成為藥物的天然載體,應用于臨床治療。然而,測量技術手段的局限限制了外泌體在這些領域的研究進展。所以,在這篇文章中,總結了外泌體的純化方法,比較了現存各種外泌體測量技術,重點介紹了一種新的測量技術,納米微粒追蹤分析術,在外泌體尺寸和表征研究中的應用。
1. 外泌體提取及方法學評價
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種方法能同時保證外泌體的含量、純度、生物活性。
1.1 離心法
這是目前外泌體提取最常用的方法。簡單來說,收集細胞培養液以后依次在300 g、2 000 g、10 000 g離心去除細胞碎片和大分子蛋白質,最后100 000 g離心得到外泌體。此種方法得到的外泌體量多,但是純度不足,電鏡鑒定時發現外泌體聚集成塊,由于微泡和外泌體沒有非常統一的鑒定標準,也有一些研究認為此種方法得到的是微泡不是外泌體。
1.2 過濾離心
過濾離心是利用不同截留相對分子質量(MWCO)的超濾膜離心分離外泌體。截留相對分子質量是指能自由通過某種有孔材料的分子中最大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外泌體是一個囊狀小體,相對分子質量大于一般蛋白質,因此選擇不同大小的MWCO膜可使外泌體與其他大分子物質分離。這種操作簡單、省時,不影響外泌體的生物活性,但同樣存在純度不足的問題。
1.3 密度梯度離心法
密度梯度離心是將樣本和梯度材料一起超速離心,樣品中的不同組分沉降到各自的等密度區,分為連續和不連續梯度離心法。用于密度梯度離心法的介質要求對細胞無毒,在高濃度時粘度不高且易將pH調至中性。實驗中常用蔗糖密度梯度離心法,在離心法的基礎上,預先將兩種濃度蔗糖溶液(如2.5 M 和0.25 M)配成連續梯度體系置于超速離心管中,樣本鋪在蔗糖溶液上,100 000 g離心16 h,外泌體會沉降到等密度區(1.10~1.18 g/ml)。用此種方法分離到的外泌體純度高,但是前期準備工作繁雜,耗時,量少。
1.4 免疫磁珠法
免疫磁珠是包被有單克隆抗體的球型磁性微粒,可特異性地與靶物質結合。同樣,在離心法的基礎上,預先使磁珠包被針對外泌體相關抗原的抗體(如CD9、 CD63、Alix)與外泌體共同孵育,蒸餾水沖洗后,重懸于PBS緩沖液中。這種方法可以保證外泌體形態的完整,特異性高、操作簡單、不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 但是非中性pH和非生理性鹽濃度會影響外泌體生物活性,不便進行下一步的實驗。
1.5 色譜法
色譜法是利用根據凝膠孔隙的孔徑大小與樣品分子尺寸的相對關系而對溶質進行分離的分析方法。樣品中大分子不能進入凝膠孔,只能沿多孔凝膠粒子之間的空隙通過色譜柱,首先被流動相洗脫出來;小分子可進入凝膠中絕大部分孔洞,在柱中受到更強地滯留,更慢地被洗脫出。分離到的外泌體在電鏡下大小均一,但是需要特殊的設備,應用不廣泛。
2. 外泌體測量各種方法的比較
2.1 電子顯微鏡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的工作原理是以能量為1-30KV間的電子束,以光柵狀掃描方式照射到被分析試樣的表面上,利用入射電子和試樣表面物質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二次電子和背散射電子成象,獲得試樣表面微觀組織結構和形貌信息。高的分辨率。由于超高真空技術的發展,場發射電子槍的應用得到普及,現代先進的掃描電鏡的分辨率已經達到1納米左右,足夠用來進行外泌體尺寸的測量。鑒于SEM的工作特點,在外泌體研究中,能夠直接觀察到樣品中外泌體的形態。并且SEM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夠鑒別不同大小不一的外泌體。但SEM對樣品的預處理和制備上面要求較高,樣品的準備階段比較復雜,不適合對外泌體進行大量快速的測量。而且由于外泌體經過了預處理和制備過程,無法準確的進行外泌體濃度的測量。
2.2 動態光散射技術
動態光散射是收集溶液中做布朗運動的顆粒散射光強度起伏的變化,通過相關器將光強的波動轉化為相關曲線,從而得到光強波動的速度,計算出粒子的擴散速度信息和粒子的粒徑。小顆粒樣品的布朗運動速度快,光強波動較快,相關曲線衰減較快,大顆粒反之(圖1)。
在外泌體研究中,動態光散射測量敏感度較高,測量下限為10納米。相對于SEM技術來說,樣品制備簡單,只需要簡單的過濾,測量速度較快。但是動態光散射技術由于是測量光強的波動數據,所以大顆粒的光強波動信號會掩蓋較小顆粒的光強波動信號,所以動態光散射不適合大小不一的復雜外泌體樣本的測量,只適合通過色譜法制備的大小均一的外泌體的尺寸測量,并且無法測量樣品中外泌體的濃度。
2.3 納米微粒追蹤分析術
納米微粒追蹤分析術(以下簡稱NTA)是一種比較新穎的研究納米顆粒的方法,它可以直接和實時的觀測納米顆粒。NTA通過光學顯微鏡收集納米顆粒的散射光信號,拍攝一段納米顆粒在溶液中做布朗運動的影像,對每個顆粒的布朗運動進行追蹤和分析,從而計算出納米顆粒的流體力學半徑和濃度。
NTA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將一束能量集中的激光穿過玻璃棱鏡對樣品(懸浮顆粒的溶液)進行照射(光路圖見圖2)。
激光光束從較小角度入射進入樣品溶液,照亮溶液中的顆粒。配備相機的光學顯微鏡,被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上,收集視野中被照亮的納米顆粒發射出的光散射信號。 樣品池有大約500微米的深度,采樣點激光照亮寬度為20微米,這個數值和光學顯微鏡的聚焦的視野深度相匹配。相機會進行60秒的影像拍攝,每秒30個采樣畫面。顆粒的運動過程被NTA軟件進行分析。NTA軟件在每幅被記錄的畫面中鑒別和追蹤做布朗運動的納米顆粒。
根據顆粒的運動速度,通過二維 Stokes-Einstein方程計算顆粒流體力學半徑
在方程中2是均方位移,KB是Boltzmann常數; T是溶液的溫度,單位是Kelvin;ts是采樣時間,例如,1/30 fpsec = 33 msec;η是溶液粘度;dh是流體力學直徑。 NTA檢測顆粒大小的范圍和顆粒本身的折光指數相關。測量的下限取決于被研究顆粒和背景之間信噪比,也就是顆粒的散射光強度和背景的光強差距。顆粒的散射光強度根據Rayleigh散射方程,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由于NTA技術是直接追蹤樣品中每一個納米顆粒,決定了NTA對復雜的樣品具有極高的分辨率,為了證明NTA對于復雜樣品的分辨能力,我們將100納米和300納米兩種不同大小的聚苯乙烯顆粒按照5:1的數量混合,使用NTA進行測量(圖3A)。盡管其分布圖形有一定的重疊,但兩種不同大小的納米顆粒的峰清楚的區分開來。這種對復雜樣品的分辨能力對于外泌體這樣的研究對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NTA也能對樣品濃度進行直接測量。對一系列濃度為1×108-8×108的100納米單分散樣品進行測量,可以看到NTA測量濃度結果和實際濃度存在著很好的線性相關(圖3B)。對于多分散體系,測量結果的準確取決于儀器參數的設定(照相機快門速度和光圈),恰當的參數設定可以保證不同大小顆粒都被NTA軟件追蹤和計算。
NTA還具有分析熒光樣品的能力,NTA有四種不同波長405納米, 488納米, 532納米和635納米的激光器可以選擇,在搭配相應的濾光片,從而實現對熒光樣品的測量。將100納米的熒光標記的顆粒和200納米的非熒光顆粒用同一溶劑做成混合樣品,使用NTA進行測量(圖4),圖4中,藍色的線顯示為NTA的光散射模式,可以看到盡管100納米和200nm納米顆粒的分布圖有重疊,但還是清楚的區分了100納米和200納米的峰值。然后使用熒光濾光片進行分析,只觀測到100納米的熒光標記的納米顆粒(紅線)
由于外泌體表面有標志物CD9,CD63等跨膜分子的存在,在復雜的背景環境下(如血清中),可以用熒光抗體標記外泌體,在用NTA的熒光測量功能實現在復雜背景下對外泌體的測量。NTA相比較于流式細胞儀的熒光功能,分辨率較高,測量熒光顆粒的下限可以達到30-40納米,而流式細胞儀的測量下限為 400納米,即使對于最新一代的數碼流式細胞儀,其測量下限已經達到100納米,但由于它仍然建立在監測光信號的基礎上,所以測量和準確性和分辨率仍然不可靠。所以在外泌體熒光功能測量上,NTA具有獨特的優勢。
3. 總結
外泌體作為生物標志物的研究目前處于起步階段,但臨床應用已顯示出良好的前景。 在臨床診斷中,簡單快速的在復雜的生物背景下(如血漿,尿液)測量外泌體濃度,大小和表征數據是必備的要求。目前存在的方法都無法完美的解決這一問題。 NTA作為一個相對新的測量技術,具有實時觀測,較高的分辨率,準確的濃度測量和熒光測量功能,提供了對外泌體大小和濃度研究的新的思路。
細胞外泌體攜帶多種蛋白質、mRNA、miRNA,參與細胞通訊、細胞遷移、血管新生和腫瘤細胞生長等過程并且有可能成為藥物的天然載體,應用于臨床治療。然而,測量技術手段的局限限制了外泌體在這些領域的研究進展。所以,在這篇文章中,總結了外泌體的純化方法,比較了現存各種外泌體測量技術,重點介紹了一種新的測量技術,納米微粒追蹤分析術,在外泌體尺寸和表征研究中的應用。
1. 外泌體提取及方法學評價
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種方法能同時保證外泌體的含量、純度、生物活性。
1.1 離心法
這是目前外泌體提取最常用的方法。簡單來說,收集細胞培養液以后依次在300 g、2 000 g、10 000 g離心去除細胞碎片和大分子蛋白質,最后100 000 g離心得到外泌體。此種方法得到的外泌體量多,但是純度不足,電鏡鑒定時發現外泌體聚集成塊,由于微泡和外泌體沒有非常統一的鑒定標準,也有一些研究認為此種方法得到的是微泡不是外泌體。
1.2 過濾離心
過濾離心是利用不同截留相對分子質量(MWCO)的超濾膜離心分離外泌體。截留相對分子質量是指能自由通過某種有孔材料的分子中最大分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外泌體是一個囊狀小體,相對分子質量大于一般蛋白質,因此選擇不同大小的MWCO膜可使外泌體與其他大分子物質分離。這種操作簡單、省時,不影響外泌體的生物活性,但同樣存在純度不足的問題。
1.3 密度梯度離心法
密度梯度離心是將樣本和梯度材料一起超速離心,樣品中的不同組分沉降到各自的等密度區,分為連續和不連續梯度離心法。用于密度梯度離心法的介質要求對細胞無毒,在高濃度時粘度不高且易將pH調至中性。實驗中常用蔗糖密度梯度離心法,在離心法的基礎上,預先將兩種濃度蔗糖溶液(如2.5 M 和0.25 M)配成連續梯度體系置于超速離心管中,樣本鋪在蔗糖溶液上,100 000 g離心16 h,外泌體會沉降到等密度區(1.10~1.18 g/ml)。用此種方法分離到的外泌體純度高,但是前期準備工作繁雜,耗時,量少。
1.4 免疫磁珠法
免疫磁珠是包被有單克隆抗體的球型磁性微粒,可特異性地與靶物質結合。同樣,在離心法的基礎上,預先使磁珠包被針對外泌體相關抗原的抗體(如CD9、 CD63、Alix)與外泌體共同孵育,蒸餾水沖洗后,重懸于PBS緩沖液中。這種方法可以保證外泌體形態的完整,特異性高、操作簡單、不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 但是非中性pH和非生理性鹽濃度會影響外泌體生物活性,不便進行下一步的實驗。
1.5 色譜法
色譜法是利用根據凝膠孔隙的孔徑大小與樣品分子尺寸的相對關系而對溶質進行分離的分析方法。樣品中大分子不能進入凝膠孔,只能沿多孔凝膠粒子之間的空隙通過色譜柱,首先被流動相洗脫出來;小分子可進入凝膠中絕大部分孔洞,在柱中受到更強地滯留,更慢地被洗脫出。分離到的外泌體在電鏡下大小均一,但是需要特殊的設備,應用不廣泛。
2. 外泌體測量各種方法的比較
2.1 電子顯微鏡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的工作原理是以能量為1-30KV間的電子束,以光柵狀掃描方式照射到被分析試樣的表面上,利用入射電子和試樣表面物質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二次電子和背散射電子成象,獲得試樣表面微觀組織結構和形貌信息。高的分辨率。由于超高真空技術的發展,場發射電子槍的應用得到普及,現代先進的掃描電鏡的分辨率已經達到1納米左右,足夠用來進行外泌體尺寸的測量。鑒于SEM的工作特點,在外泌體研究中,能夠直接觀察到樣品中外泌體的形態。并且SEM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夠鑒別不同大小不一的外泌體。但SEM對樣品的預處理和制備上面要求較高,樣品的準備階段比較復雜,不適合對外泌體進行大量快速的測量。而且由于外泌體經過了預處理和制備過程,無法準確的進行外泌體濃度的測量。
2.2 動態光散射技術
動態光散射是收集溶液中做布朗運動的顆粒散射光強度起伏的變化,通過相關器將光強的波動轉化為相關曲線,從而得到光強波動的速度,計算出粒子的擴散速度信息和粒子的粒徑。小顆粒樣品的布朗運動速度快,光強波動較快,相關曲線衰減較快,大顆粒反之(圖1)。
在外泌體研究中,動態光散射測量敏感度較高,測量下限為10納米。相對于SEM技術來說,樣品制備簡單,只需要簡單的過濾,測量速度較快。但是動態光散射技術由于是測量光強的波動數據,所以大顆粒的光強波動信號會掩蓋較小顆粒的光強波動信號,所以動態光散射不適合大小不一的復雜外泌體樣本的測量,只適合通過色譜法制備的大小均一的外泌體的尺寸測量,并且無法測量樣品中外泌體的濃度。
2.3 納米微粒追蹤分析術
納米微粒追蹤分析術(以下簡稱NTA)是一種比較新穎的研究納米顆粒的方法,它可以直接和實時的觀測納米顆粒。NTA通過光學顯微鏡收集納米顆粒的散射光信號,拍攝一段納米顆粒在溶液中做布朗運動的影像,對每個顆粒的布朗運動進行追蹤和分析,從而計算出納米顆粒的流體力學半徑和濃度。
NTA系統的工作原理是將一束能量集中的激光穿過玻璃棱鏡對樣品(懸浮顆粒的溶液)進行照射(光路圖見圖2)。
激光光束從較小角度入射進入樣品溶液,照亮溶液中的顆粒。配備相機的光學顯微鏡,被放置在特定的位置上,收集視野中被照亮的納米顆粒發射出的光散射信號。 樣品池有大約500微米的深度,采樣點激光照亮寬度為20微米,這個數值和光學顯微鏡的聚焦的視野深度相匹配。相機會進行60秒的影像拍攝,每秒30個采樣畫面。顆粒的運動過程被NTA軟件進行分析。NTA軟件在每幅被記錄的畫面中鑒別和追蹤做布朗運動的納米顆粒。
根據顆粒的運動速度,通過二維 Stokes-Einstein方程計算顆粒流體力學半徑
在方程中2是均方位移,KB是Boltzmann常數; T是溶液的溫度,單位是Kelvin;ts是采樣時間,例如,1/30 fpsec = 33 msec;η是溶液粘度;dh是流體力學直徑。 NTA檢測顆粒大小的范圍和顆粒本身的折光指數相關。測量的下限取決于被研究顆粒和背景之間信噪比,也就是顆粒的散射光強度和背景的光強差距。顆粒的散射光強度根據Rayleigh散射方程,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由于NTA技術是直接追蹤樣品中每一個納米顆粒,決定了NTA對復雜的樣品具有極高的分辨率,為了證明NTA對于復雜樣品的分辨能力,我們將100納米和300納米兩種不同大小的聚苯乙烯顆粒按照5:1的數量混合,使用NTA進行測量(圖3A)。盡管其分布圖形有一定的重疊,但兩種不同大小的納米顆粒的峰清楚的區分開來。這種對復雜樣品的分辨能力對于外泌體這樣的研究對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NTA也能對樣品濃度進行直接測量。對一系列濃度為1×108-8×108的100納米單分散樣品進行測量,可以看到NTA測量濃度結果和實際濃度存在著很好的線性相關(圖3B)。對于多分散體系,測量結果的準確取決于儀器參數的設定(照相機快門速度和光圈),恰當的參數設定可以保證不同大小顆粒都被NTA軟件追蹤和計算。
NTA還具有分析熒光樣品的能力,NTA有四種不同波長405納米, 488納米, 532納米和635納米的激光器可以選擇,在搭配相應的濾光片,從而實現對熒光樣品的測量。將100納米的熒光標記的顆粒和200納米的非熒光顆粒用同一溶劑做成混合樣品,使用NTA進行測量(圖4),圖4中,藍色的線顯示為NTA的光散射模式,可以看到盡管100納米和200nm納米顆粒的分布圖有重疊,但還是清楚的區分了100納米和200納米的峰值。然后使用熒光濾光片進行分析,只觀測到100納米的熒光標記的納米顆粒(紅線)
由于外泌體表面有標志物CD9,CD63等跨膜分子的存在,在復雜的背景環境下(如血清中),可以用熒光抗體標記外泌體,在用NTA的熒光測量功能實現在復雜背景下對外泌體的測量。NTA相比較于流式細胞儀的熒光功能,分辨率較高,測量熒光顆粒的下限可以達到30-40納米,而流式細胞儀的測量下限為 400納米,即使對于最新一代的數碼流式細胞儀,其測量下限已經達到100納米,但由于它仍然建立在監測光信號的基礎上,所以測量和準確性和分辨率仍然不可靠。所以在外泌體熒光功能測量上,NTA具有獨特的優勢。
3. 總結
外泌體作為生物標志物的研究目前處于起步階段,但臨床應用已顯示出良好的前景。 在臨床診斷中,簡單快速的在復雜的生物背景下(如血漿,尿液)測量外泌體濃度,大小和表征數據是必備的要求。目前存在的方法都無法完美的解決這一問題。 NTA作為一個相對新的測量技術,具有實時觀測,較高的分辨率,準確的濃度測量和熒光測量功能,提供了對外泌體大小和濃度研究的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