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專家細數大氣污染七宗罪 國產儀器主力PM2.5監測辨成因
[2013/11/14]
謝克昌院士:我國大氣污染成因有七個方面
中國多個地區霧霾污染日益嚴重,已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殺手。11月4日,在中國工程院與英國皇家工程院共同舉辦的中英PM2.5與霧霾污染防治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院士指出,高耗能、重污染產業增長速度過快等因素是我國大氣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
謝克昌是我國能源領域專家,2011年主持了“中國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在研討會上,談到我國大氣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時他列舉了7個方面,一是工業結構重型化,高耗能、重污染產業增長速度過快;二是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長期在能源結構中占主體地位,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未得到充分重視;三是機動車數量劇增,燃料油質量低下;四是大興土木,基本建設工程量大,速度快;五是廚房設備技術落后,煎炸爆炒烹飪習慣不科學;六是現行法律遠遠滯后于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不健全,排放限值過于寬松;七是違法排污和超標排污時有發生,成本過低,環境監管能力有限等。
謝克昌認為,要徹底解決大氣污染的相關問題,就要努力推動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革命。在能源生產上,推進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提高開采生產技術水平,大力發展非常規油氣資源,加快煤制甲烷生產,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決技術性和經濟性問題。在能源消費上,大力推進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創新能源供應模式,推廣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系統;堅持節能減排優先,建立社會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同時還要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點技術,如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高效發動機技術、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與推廣。
國產儀器監測污染物 年底初步完成PM2.5成因分析
在霧霾困擾人心的今天,如何減少大氣中存在的PM2.5?為了給治理霧霾天氣提供科技支撐,北京市科委從監測、治理、生態建設各環節入手,立項攻關,統籌布局。記者采訪了一些研究院所、企業的科研人員,傾聽他們講解科技治霾的“首都藍天夢”。
“每隔3秒就能采集一次PM2.5數據。”王通達說,“看,這就是中國人自己做出來的儀器。”他所說的儀器,名為“大氣顆粒物散射光粒徑譜儀”。“我們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攻關,去年3月29日,做出了我國首臺可實時檢測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及粒徑分布的儀器。”作為匯豐隆生物科技公司的一分子,王通達介紹,“國內起步相對晚些,能做出來不容易。目前,國產儀器各項性能指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煙鎖重樓”的霧霾,使公眾逐漸熟知PM2.5。由于國內一直缺乏PM2.5監測的核心技術,國外設備制造商紛紛搶占國內市場。在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和北京市相關科技計劃支持下,國產PM2.5監測儀器打響了“突圍之戰”。
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正在進行“大氣環境PM2.5污染現狀及成因分析”的課題研究。“醫生治病要找到病源,治理PM2.5也是同樣的道理。”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副主任石愛軍說,“我們在2012年PM2.5來源解析成果的基礎上,將在年底完成PM2.5成因分析研究,為‘對癥下藥’防治提供技術支持。”
石愛軍介紹,從去年7月到今年8月的一年里,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在北京市車公莊、定陵、榆垡等8個點位,每月每點位采集5—9天的PM2.5環境樣品;在機動車尾氣、電廠燃煤鍋爐、工業和供暖鍋爐、水泥廠、垃圾焚燒廠、建筑工地、飯店餐館等主要排放源采集PM2.5源排放樣品。在實驗室分析PM2.5中硫酸鹽、硝酸鹽、銨鹽、有機碳和無機碳等主要組分。并利用數學模型計算各類污染源對PM2.5的分擔率。“從去年到現在,我們持續開展樣品組分分析工作,預計年底將會完成組分及其數據分析工作。”
“全面分析北京大氣環境PM2.5污染水平,研究其時空變化規律和變化趨勢,建立和完善北京PM2.5排放源成分譜庫,開展不同功能區和典型污染過程中大氣環境PM2.5組分的研究,分析PM2.5化學組成的時空和季節變化特征,對實施‘精確治理’均具有重要意義。”石愛軍說,“對癥下藥找病源,可以在未來防治PM2.5時更科學,也可根據組分的此消彼長及時評估此前防治措施的成效。”
我國2015年將建國家氣候觀象臺 提高模擬預測水平
除了找出PM2.5成因之外,我國也在不斷加強對氣候的預測,時刻關注氣候變化,以便及時應對因氣候原因造成的霧霾等突發情況。記者從10月31日召開的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中國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獲悉,《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實施方案(2013修訂)》和“優先行動計劃”剛剛審議通過,根據優先行動計劃,作為一級優先項目,將在2015年前后建立全球氣候觀測系統數據中心和國家氣候觀象臺。
據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曹曉鐘介紹,中國氣候觀測系統的總體目標是建立一個覆蓋全面、高效運行、技術先進、數據準確、服務社會的業務運行系統,著眼于對氣候系統各個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進行長期的、連續的、不受干擾的科學監測,為社會提供全面的、高質量的基本氣候變量監測數據,全面提高對中國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認識、理解、模擬與預測技術水平,為中國制定科學合理的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經濟政策,維護外交談判主張與立場,保持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撐。
中國多個地區霧霾污染日益嚴重,已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殺手。11月4日,在中國工程院與英國皇家工程院共同舉辦的中英PM2.5與霧霾污染防治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院士指出,高耗能、重污染產業增長速度過快等因素是我國大氣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
謝克昌是我國能源領域專家,2011年主持了“中國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在研討會上,談到我國大氣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時他列舉了7個方面,一是工業結構重型化,高耗能、重污染產業增長速度過快;二是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長期在能源結構中占主體地位,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未得到充分重視;三是機動車數量劇增,燃料油質量低下;四是大興土木,基本建設工程量大,速度快;五是廚房設備技術落后,煎炸爆炒烹飪習慣不科學;六是現行法律遠遠滯后于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不健全,排放限值過于寬松;七是違法排污和超標排污時有發生,成本過低,環境監管能力有限等。
謝克昌認為,要徹底解決大氣污染的相關問題,就要努力推動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革命。在能源生產上,推進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提高開采生產技術水平,大力發展非常規油氣資源,加快煤制甲烷生產,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解決技術性和經濟性問題。在能源消費上,大力推進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創新能源供應模式,推廣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系統;堅持節能減排優先,建立社會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同時還要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重點技術,如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高效發動機技術、高效燃煤發電技術等方面實現突破與推廣。
國產儀器監測污染物 年底初步完成PM2.5成因分析
在霧霾困擾人心的今天,如何減少大氣中存在的PM2.5?為了給治理霧霾天氣提供科技支撐,北京市科委從監測、治理、生態建設各環節入手,立項攻關,統籌布局。記者采訪了一些研究院所、企業的科研人員,傾聽他們講解科技治霾的“首都藍天夢”。
“每隔3秒就能采集一次PM2.5數據。”王通達說,“看,這就是中國人自己做出來的儀器。”他所說的儀器,名為“大氣顆粒物散射光粒徑譜儀”。“我們和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攻關,去年3月29日,做出了我國首臺可實時檢測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及粒徑分布的儀器。”作為匯豐隆生物科技公司的一分子,王通達介紹,“國內起步相對晚些,能做出來不容易。目前,國產儀器各項性能指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近年來,“煙鎖重樓”的霧霾,使公眾逐漸熟知PM2.5。由于國內一直缺乏PM2.5監測的核心技術,國外設備制造商紛紛搶占國內市場。在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和北京市相關科技計劃支持下,國產PM2.5監測儀器打響了“突圍之戰”。
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正在進行“大氣環境PM2.5污染現狀及成因分析”的課題研究。“醫生治病要找到病源,治理PM2.5也是同樣的道理。”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副主任石愛軍說,“我們在2012年PM2.5來源解析成果的基礎上,將在年底完成PM2.5成因分析研究,為‘對癥下藥’防治提供技術支持。”
石愛軍介紹,從去年7月到今年8月的一年里,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在北京市車公莊、定陵、榆垡等8個點位,每月每點位采集5—9天的PM2.5環境樣品;在機動車尾氣、電廠燃煤鍋爐、工業和供暖鍋爐、水泥廠、垃圾焚燒廠、建筑工地、飯店餐館等主要排放源采集PM2.5源排放樣品。在實驗室分析PM2.5中硫酸鹽、硝酸鹽、銨鹽、有機碳和無機碳等主要組分。并利用數學模型計算各類污染源對PM2.5的分擔率。“從去年到現在,我們持續開展樣品組分分析工作,預計年底將會完成組分及其數據分析工作。”
“全面分析北京大氣環境PM2.5污染水平,研究其時空變化規律和變化趨勢,建立和完善北京PM2.5排放源成分譜庫,開展不同功能區和典型污染過程中大氣環境PM2.5組分的研究,分析PM2.5化學組成的時空和季節變化特征,對實施‘精確治理’均具有重要意義。”石愛軍說,“對癥下藥找病源,可以在未來防治PM2.5時更科學,也可根據組分的此消彼長及時評估此前防治措施的成效。”
我國2015年將建國家氣候觀象臺 提高模擬預測水平
除了找出PM2.5成因之外,我國也在不斷加強對氣候的預測,時刻關注氣候變化,以便及時應對因氣候原因造成的霧霾等突發情況。記者從10月31日召開的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中國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獲悉,《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實施方案(2013修訂)》和“優先行動計劃”剛剛審議通過,根據優先行動計劃,作為一級優先項目,將在2015年前后建立全球氣候觀測系統數據中心和國家氣候觀象臺。
據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副主任曹曉鐘介紹,中國氣候觀測系統的總體目標是建立一個覆蓋全面、高效運行、技術先進、數據準確、服務社會的業務運行系統,著眼于對氣候系統各個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進行長期的、連續的、不受干擾的科學監測,為社會提供全面的、高質量的基本氣候變量監測數據,全面提高對中國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認識、理解、模擬與預測技術水平,為中國制定科學合理的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經濟政策,維護外交談判主張與立場,保持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