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類
-
實驗室儀器
按功能分按專業實驗室分
- 化學合成
-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細胞工程類
-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病理設備
- 1. 乳品類檢測專用儀器
- 1. 種子檢測專用儀器
- 層析設備
- 動物實驗設備
- 糧油檢測
- 生物類基礎儀器
- 植物土壤檢測
- 1. 電泳(電源)儀、電泳槽
- 2. 分子雜交
- 3. 基因工程
- 4. PCR儀
- 5. 紫外儀、凝膠成像系統
- 藥物檢測分析
- 地質
- 紡織
- 分析儀器
- 農產品質量監測
- 1. 農藥殘毒快速檢測儀
- 2. 農產品檢測試紙
- 3. 農產品檢測試藥片
- 4. 土壤、化肥快速檢測儀
- 5. 種子外觀品質分析儀
- 水產品質量安全
- 水產技術推廣
- 水生動物防疫
- 食品檢測實驗室
-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1. 快速檢測試劑盒
- 2. 肉類檢測儀器
- 3. 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儀
- 4. 食品安全檢測箱
- 5. 食品檢測儀器配套設備
- 6. 食品安全檢測儀器
- 7. 三十合一食品安全檢測儀
- 8. 相關配置、配件
- 供水、水文監測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
暫無數據,詳情請致電:18819137158 謝謝!
熱銷品牌 - 工業儀器
- 戶外儀器
- 環境監測
- 便攜式儀器
- 在線式儀器
鑒定檢測技術成調和油比例國標難產之源
[2013/10/29]
國產橄欖調和油比例標明不清
近年來,國產橄欖調和油勢頭很猛。在廣州市中環廣場的永旺超市里,整片食用油區幾乎成了橄欖油的天下,國產橄欖調和油搶到大片“領土”。同樣是1.8L的金龍魚食用油,葵花籽油售價是31.9元,而橄欖食用調和油則是50.8元;多力的2.5L芥花油賣47.5元,同等容量的橄欖葵花油則賣到64.8元,同等容量的橄欖調和油會貴1/3的價格。
進口橄欖油分兩種,一種是原裝進口,一種是原材料進口后進行國內分裝銷售。在永旺超市里銷售的原產國是西班牙的Hojiblanca特級初榨橄欖油在包裝上標出“原瓶原裝進口”,500ML賣108元;國內某知名品牌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是國內分裝,750ml賣95元。細心一看,還能發現幾乎在所有原裝進口的橄欖油的瓶身上都能見到“配料:100%橄欖油”的字樣,但是國內分裝者卻無此標準。
調和油檢測存技術難題
據業內人士表示,行業亂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家標準的一直缺位。據了解,國家相關部門早在2005年就啟動《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制定工作,并多次征求多方意見。但由于企業對調和油的命名規則存在爭議,直到現在也未能出臺。
吳澎認為:“調和油一旦勾兌完成,要通過檢測儀器才能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檢測難度非常大,這是國標難產最主要的原因。”而且,目前尚未有專業期刊發表能作為“國家標準”的檢測方法。
“現有的檢測方法成本高、時間長,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也寥寥無幾。”一位糧油質量檢測工作人員表示,油很容易酸敗,商家往往會加入很多抗氧化劑,加大檢測難度,農村居民用的散裝油則更不好普查。
吳澎認為公開油料配比是一個總體發展趨勢。今年7月,衛計委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有關人士在“2013年全球油脂油料產業峰會”透露,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的修訂整合工作已啟動,要將調和油納入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中,增加相關數據定義和安全指標,并添加標識要求,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質監部門:每種油兌了多少很難檢測
據媒體此前報道,質監部門也表示,調和油一旦勾兌完成,要通過檢測儀器來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難度非常大。調和油不像純食用油,純食用油摻了一點別的油就可以檢測出來;但調和油卻不是這樣,由于各種油的脂肪酸結構組成差別并不那么明顯,所以對調和油只能檢測出特定油種有還是沒有,具體比例很難檢測。
隨著檢測技術不斷升級,國家并沒有放棄對調和油的監管意圖。在今年7月中旬舉行的"2013年全球油脂油料產業峰會"上,衛計委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標準二部有關人士透露,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的修訂整合工作已啟動,要將調和油納入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中,增加相關數據定義和安全指標,并添加標識要求,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食用調和油國標制定七年未出臺
據了解,《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從2005年開始制定,當年10月形成征求意見稿,至今已多次公開征求專家和企業的意見。2008年,《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完成,并提交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定。直到去年8月,中國糧油學會一位負責人表示,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有望于當年底或今年上半年出臺……對比市場上的其他油品,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第二版國標已于2003年修訂完成;2008年,亞麻籽油也更新了國標;新近流行的橄欖油與橄欖果渣油也于2009年制定了相關國家標準。而食用調和油的國家標準已“在制定中”,至今已7年,仍未見蹤影。
有消息傳出,國標最終稿已經由各部委通過,正等待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批準,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出臺。
近年來,國產橄欖調和油勢頭很猛。在廣州市中環廣場的永旺超市里,整片食用油區幾乎成了橄欖油的天下,國產橄欖調和油搶到大片“領土”。同樣是1.8L的金龍魚食用油,葵花籽油售價是31.9元,而橄欖食用調和油則是50.8元;多力的2.5L芥花油賣47.5元,同等容量的橄欖葵花油則賣到64.8元,同等容量的橄欖調和油會貴1/3的價格。
進口橄欖油分兩種,一種是原裝進口,一種是原材料進口后進行國內分裝銷售。在永旺超市里銷售的原產國是西班牙的Hojiblanca特級初榨橄欖油在包裝上標出“原瓶原裝進口”,500ML賣108元;國內某知名品牌的特級初榨橄欖油是國內分裝,750ml賣95元。細心一看,還能發現幾乎在所有原裝進口的橄欖油的瓶身上都能見到“配料:100%橄欖油”的字樣,但是國內分裝者卻無此標準。
調和油檢測存技術難題
據業內人士表示,行業亂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國家標準的一直缺位。據了解,國家相關部門早在2005年就啟動《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制定工作,并多次征求多方意見。但由于企業對調和油的命名規則存在爭議,直到現在也未能出臺。
吳澎認為:“調和油一旦勾兌完成,要通過檢測儀器才能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檢測難度非常大,這是國標難產最主要的原因。”而且,目前尚未有專業期刊發表能作為“國家標準”的檢測方法。
“現有的檢測方法成本高、時間長,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也寥寥無幾。”一位糧油質量檢測工作人員表示,油很容易酸敗,商家往往會加入很多抗氧化劑,加大檢測難度,農村居民用的散裝油則更不好普查。
吳澎認為公開油料配比是一個總體發展趨勢。今年7月,衛計委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有關人士在“2013年全球油脂油料產業峰會”透露,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的修訂整合工作已啟動,要將調和油納入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中,增加相關數據定義和安全指標,并添加標識要求,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質監部門:每種油兌了多少很難檢測
據媒體此前報道,質監部門也表示,調和油一旦勾兌完成,要通過檢測儀器來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成分是多少,難度非常大。調和油不像純食用油,純食用油摻了一點別的油就可以檢測出來;但調和油卻不是這樣,由于各種油的脂肪酸結構組成差別并不那么明顯,所以對調和油只能檢測出特定油種有還是沒有,具體比例很難檢測。
隨著檢測技術不斷升級,國家并沒有放棄對調和油的監管意圖。在今年7月中旬舉行的"2013年全球油脂油料產業峰會"上,衛計委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標準二部有關人士透露,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的修訂整合工作已啟動,要將調和油納入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中,增加相關數據定義和安全指標,并添加標識要求,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食用調和油國標制定七年未出臺
據了解,《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從2005年開始制定,當年10月形成征求意見稿,至今已多次公開征求專家和企業的意見。2008年,《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完成,并提交全國糧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定。直到去年8月,中國糧油學會一位負責人表示,食用植物調和油國家標準有望于當年底或今年上半年出臺……對比市場上的其他油品,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第二版國標已于2003年修訂完成;2008年,亞麻籽油也更新了國標;新近流行的橄欖油與橄欖果渣油也于2009年制定了相關國家標準。而食用調和油的國家標準已“在制定中”,至今已7年,仍未見蹤影。
有消息傳出,國標最終稿已經由各部委通過,正等待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批準,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出臺。